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諸多行業帶來意外沖擊,但醫療健康業的逆勢而上無疑成為此次疫情的亮點。結合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國”計劃以及總理提出的“將醫療健康行業建設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我們認為,國內醫療大健康產業中長期發展前景仍較為可期。
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下的主要分支醫療保健業、醫藥制造業、醫療服務業均保持穩健增長。具體而言:
(1)醫療保健業短期內將利好防護用品和醫療耗材、高精尖生物技術和生命醫療及高端設備;
(2)疫情會短期內刺激醫藥制造業中與疫情相關的產品需求,長期看好創新藥與中醫藥產業;
(3)醫療服務業短期內受疫情影響較大,但中長期保持樂觀,尤其是此次疫情會促進科技在醫療產業中的運用,互聯網醫療或將迎來革命性發展。
【正文】
截止到2020年2月17日9時,全國范圍內共有約7.06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其中湖北地區約5.8萬例,占比約82%,全國疑似病例約7264例,死亡病例1772例,治愈病例10853例。從趨勢上看,雖然近一周每日確診人數已經有所減少(排除湖北省將臨床病例統計為確診病例導致的變化),但確診人數仍處于凈增加趨勢中,拐點漸進但尚未明確;從數量上看,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較大,這加大了疫情防治的難度,伴隨著全國復工高峰期的來臨,預計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待觀察。
2003年的非典疫情,促成了電商集團淘寶與京東的崛起,可見疫情對經濟和產業有些影響是短期的,而有些影響因為改變了人們的習慣和商業模式,成為長期發展趨勢。此次疫情刷新人們對醫療健康產業的認識,結合中央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內容和總理2017年強調的“將醫療健康行業建設成國家支柱性產業”,我們認為醫療健康產業受此次疫情影響長期將會迎來大發展。
一、醫療健康行業現狀分析
鑒于醫療健康行業涵蓋領域較廣,如下擬將該行業細分為醫療保健業、醫藥制造業、醫療服務業等三個細分領域展開分析。
(一)經營概況:行業整體經營情況良好,發展較快,仍屬成長行業
1、醫療保健業:主營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醫療保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二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健康意識的增強,我國醫療保健產業規模日益擴大,醫療保健業一直保持快于GDP的增長。醫療需求的增長一方面來自于人口增加,另一方面來自于醫療升級需求帶來的人均消費的提高。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預計醫療升級的需求會持續上升。不過,近年來醫療保健業主營收入增速逐漸放緩,但仍高于GDP增速。
2、醫藥制造業:近年工業總產值、營收、利潤等的規模持續遞增
近年來,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末,分別達到35699億元、29826億元、3520億元??v觀近二十來我國醫藥業的增速,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的增速均于2007年達到頂峰,同比增長分別為25.82%、26.13%、54.86%,此后增速換擋,2015年分別降至11.30%、9.00%、12.30%。2016年,醫藥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增速下行勢頭逆轉,同比增長于2017年分別達到12.2%和16.6%。2016年后,我國醫藥制造業增速重回良好態勢,主要是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和創新技術的發展,今后二孩出生潮的來臨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嚴峻,預計醫藥的需求仍將持續上升。
3、醫療服務業:醫療衛生機構平穩增長
目前,我國仍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且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形式,我國的醫療機構數量和醫院數量均呈現上升趨勢。從2000年到2018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從10.3萬個發展到99.7萬個,增長了8.7倍,其中醫院數量從2000年的1.6萬個增長到2018年的3.3萬個,增加了1倍多。
(二)區域分布:東中西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各大經濟圈
我國長期處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格局,醫療保健業、醫藥制造業、醫療服務業結構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東部,這主要是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廣東省擁有最多的醫療保健業上市公司,達到31個,其次是上海、江蘇、浙江,均達到16個,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聚集的醫療保健業上市公司達到半壁江山。浙江省擁有最多的醫療制造行業上市公司,達到47個,其次是江蘇(35個)、廣東(34個)。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分布在環渤海經濟區,河北省的數量最多,達到8.5萬個,其次是四川、山東、河南。
二、疫情對醫療健康行業的影響分析
(一)行業維度:主要細分行業的受影響情況
1、醫療保健業:短期受利好刺激、中期可能有需求短暫回落風險、長期仍偏樂觀
醫療保健業包括家用醫療保健產品、醫用耗材等。SARS爆發階段,醫療保健業的營業收入受到很大影響,2003年出現小高峰,達到292.6億元,同比增長31.7%。但在之后的2004和2005年,營業收入的增速出現斷崖式下降,增速分別為12.5%和7.1%,2005年之后恢復高速的增長率。而家用醫療保健產品和醫用耗材在2003年整體表現也都優于大盤,在2004年和2005年的表現卻遠差于大盤。結合來看,預計本次影響分析如下:
(1)短期刺激防護用品和醫療耗材,中期需關注隱憂
由于疫情期間對防護用品及醫療耗材的嚴重緊缺,導致諸多相關企業在春節期間并未休息以增加產量。同時,受此次疫情影響,人們對日常防護用品如口罩、消殺制品產生強烈依賴性,出現“一罩難求”的局面,我們認為疫情過后此種需求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包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及家庭儲備。但比照歷史,未來1-2年內,需求有明顯下滑的可能,相關中小企業的中期隱憂應注意防范,例如當前各地不少企業持續加碼口罩生產,隨著后續疫情消散,該方面很容易出現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小企業倒閉情況,口罩生產機器、體溫計、防護服、消毒液等亦然,這些領域的企業建議側重短期金融抗疫支持。因此,短期內需求的激增及金融扶持政策的幫扶將利好相關企業,中長期來看應持續跟進疫情后期相關政策的變化,同時應留意與疫情相關的中小型企業是否有因貨品短缺使得企業在加班的人工、原料等方面加大投入導致其盈利狀況并未達預期的情況。
(2)利好生命醫療產業及高端醫療設備需求
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ICU病房、高端醫療設備不足的問題。中國醫學會顯示目前國內ICU床位/總床位為5%-6%,發達國家達到15%,美國18%,國內普及率偏低,單間隔離ICU也較少,中長期需求仍將擴大。疫情關鍵時刻救命的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體外膜肺氧合,即俗稱的人工心肺機)全國存量約只有400臺左右,疫情當前,ECMO捉襟見肘。此外,生命生物技術市場國內需求也十分廣闊。伴隨國內人口老齡化演進趨勢,并結合領導人強調的“健康中國2030”來看,我們仍長期看好醫療保健業發展,醫養結合的相關產業/頭部企業等值得持續關注。
2、醫藥制造業:疫情相關產品短期受需求影響迎來利好,長期看好創新藥和中藥
2003年SARS爆發期間,醫藥制造業的主營收入有所增加,2003相較于2002年有20.6%的增幅;相關子領域具體分析如下:
(1)長期利好創新藥及其相關產業鏈
短期來看,疫情可能對創新藥產業帶來兩點潛在影響:
(1)對部分產品的終端銷售有些許影響,但腫瘤等強剛需藥品影響較為有限;
(2)部分新藥的臨床實驗可能短期會受疫情影響,但預計影響較為有限,不改產業長期向好發展趨勢。
但疫情過后會更加重視新藥和生物技術研發的投入。疫情將推進臨床研究(CRO)及醫藥領域定制研發生產(CDMO)行業。CDMO整體景氣度仍然持續,疫情屬于階段性影響,行業驅動力不變。中美制藥行業在應對此次新冠疫情時表現出差距,如美國憑借其雄厚的新藥儲備迅速拿出多種新藥和疫苗開發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吉利德的瑞德西韋便被寄予厚望。中國制藥行業和醫療器械行業自2015年來加大創新藥投入,這次疫情爆發后迅速采用mRNA等新技術開發使用疫苗和檢測試劑盒。但新藥研發儲備和覆蓋領域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未來國家會更加鼓勵新藥創新。長期來看利好創新藥及其相關產業鏈,但該領域收益雖高,風險也較大,建議重點關注經營穩健、研發實力較強的大中型龍頭企業,通過這次疫情,預計資源也會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集中。
從2010年開始,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市場表現遠遠好于大盤,截至2019年末,生物制藥行業的滾動市盈率達到54倍。而在國際市場上,隨著中國創新藥產業鏈的成熟,也得到了全球頭部藥企的青睞。從2017年主要研發公司地理分布來看,呈現出向東遷移態勢,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新藥研發國。在創新方面,雖然美國仍穩居第一位,貢獻占全球一半左右,但中國已和日、英、德等居于第二梯隊,醫藥創新全球貢獻上升到4%-8%。
由于醫藥科技領域的創新和發展,醫藥行業有望保持持續的增長,預計2030年,我國醫藥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0億元,中長期醫藥制造業仍具發展潛力。
(2)利好國內中醫藥產業發展
2020年2月,鐘南山團隊研制出新冠肺炎預防涼茶中藥處方“肺炎一號方”,該處方已在4個省份進行試點,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近日,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發布了《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中推薦使用中藥協定方的通知》,要求對在院確診和疑似病人輕癥和普通癥患者都服用中藥。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區發布了各自的中醫藥防治方案,除湖北省外,其他省市中醫和中西結合救治了一萬多患者,占確診病患的80%以上,其中已有一千多位患者治愈出院。
在疫情期間,蓮花清瘟、雙黃連口服液成為網絡熱搜,頻頻出現斷貨現象。受這些消息刺激,中藥行業廣受資本追捧,公司股價一路飆升。從中長期來看,過去7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且從2015年開始,國家集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我國中藥行業的發展??梢?,未來我國中藥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3)持續利好基因檢測、疫苗研發等相關產業鏈發展
新冠病毒爆發后,PCR試劑盒(基因監測)第一時間開發出來,此次疫情將極大推動各級衛生機構PCR監測的普及,未來大眾對于基因檢測技術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望持續提高。此外,疫情爆發無疑將繼續刺激疫苗研發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受疫情影響,部分疫苗的接種預計延后,但疫情結束后疫苗將迎來集中補種,因此全年來看相關企業業績受影響較小。同時,此次疫情對于居民的健康意識提升,對疫苗的認知度有望大幅提升,中長期來看有利于提升非規劃疫苗的接種率。從我國目前疫苗的消費品種結構和全球十大疫苗品種看,我們大品種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未來我國疫苗行業將以品種取勝,擁有潛力品種的企業有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且未來監管趨嚴,質量標準進一步提升,行業整合將是重要的發展趨勢,相關領域國企和民企龍頭有望在競爭中勝出,比較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4)持續利好醫藥電商和醫藥物流行業發展
受疫情及隔離要求影響,在醫藥購買環節,鑒于對醫藥電商好感及信任度的建立,未來一些常規藥,消費者會更加傾向于從叮當快藥、京東醫藥,甚至是美團、餓了么平臺購買。因此,我們認為醫藥電商020平臺將迎來一場爆發,并且在一定時間內,還會衍生出大量獨具區域特色的O2O平臺值得重點關注。此外,醫藥相關物流(冷鏈物流)也將獲持續發展。
3、醫療服務業:短期受疫情影響較大,中長期持續樂觀
許多人曾經認為03年的SARS危機觸發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與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已足以讓我們自如地應對傳染病危機,但此次疫情再次提醒我們,中國必須像對待未來戰爭和國防安全一樣,重視突發傳染性疾病與公共衛生事件。此次疫情是對全國大眾的一場衛生健康普及教育,同時,疫情也將促使政府構建和完善相關制度,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發生和蔓延將是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規劃、布局醫療健康行業的首要考量。政府也會加大對社會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視??傮w而言,在整體醫療健康產業形勢趨好的大勢下,醫療服務業依舊具有較大可為空間。同時,線上問診等互聯網醫療產業逆勢而上,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將成為未來醫療服務業中的亮點。
(1)奠定公立醫院的絕對基石地位,短期內利空民營醫療機構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國家設定疫情救治定點醫院,新冠肺炎治療也被納入醫保,但只有在定點醫院進行治療,確診患者救治費用個人自付部分才會得到財政全額補助,而這些定點醫院均為公立醫院,在醫療物資的配置上,國家也優先考慮公立醫院。相較而言,民營醫院一方面由于口罩、防護服等防護設備短缺,無法開工;另一方面,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民眾自身的恐慌,使得患者也不會輕易去民營醫療機構就醫。這些都使得民營醫院經營陷入困局,但中長期來看,醫療服務業發展邏輯不會改變,這些民營醫院也終究會度過寒冬,恢復增長。因此,對于銀行的民營醫療機構的業務短期建議側重關注現金流,中長期風險預計相對可控;此外,對于三甲公立醫院等相關領域的市政業務預計仍具安全墊。
(2)未來5G、AI、機器人、信息科技技術等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將更加普遍
此次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大量使用5G技術和遠程醫療技術;依托中國聯通5G網絡和5G live超高清視頻直播平臺,實現了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現場的24小時不間斷5G高清直播。華為聯手中國電信在12小時之內完成了武漢火神山醫院首個“遠程會診平臺”的網絡鋪設和設備調試。其中,華為捐贈的一體化高清視頻會議終端TE20視頻會議設備和管理平臺(華為MCU及華為視訊業務管理平臺SMC),即便在512K寬帶的極限網絡環境下,也能保持遠程醫療暢通進行。目前火神山醫院也已采購配備有移動攝像頭的醫用推車,可進病房近距離拍攝病患情況,下一步推車拍攝的畫面也可引入遠程會診系統。
此外,各類醫療機器人有避免醫護感染、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的優勢。相關科技公司也早有布局,如科大訊飛開發人工語音產品智能外呼和在線客服等疫情防控機器人,聯想科技和阿里巴巴達摩院開發新型冠狀病毒AI閱片軟件等。預計,未來AI、5G、機器人等在醫療行業應用的空間巨大。相關領域具備技術實力的企業(含科創板等上市企業)值得積極關注,通過部分科創金融、投貸聯動等方面的金融產品服務積極尋求合作。
(3)互聯網醫療或將迎來革命性發展
在此次疫情期間多加平臺型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展義診,如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微醫、京東健康等;另外,許多公立醫院也在此次疫情期間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或移動APP或相關平臺進行線上義診;幫助用戶篩選普通感冒與新型肺炎,緩解線下就診壓力,避免交叉感染,同時也節省了資源。而且,整個醫療過程能夠實現閉環。比如阿里健康,通過淘寶APP“買藥不出門”服務,線上問診后,在線醫生開方,藥品直接配送到家。
衛健委在此次疫情中多次公開支持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2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規范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結合此次疫情,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在以下四點:
1.可快速增加醫療資源的供給。此次疫情以湖北武漢最為嚴重,外地援助醫生到達現場需要一定時間,同時也需要配套的醫療場地和設備,提供網上咨詢可以快速增加醫療資源供給,緩解武漢各家醫院的緊張局面;
2.可有效分級診療。冬季流感高發,普通感冒或流感患者通過互聯網醫療可助其了解自身情況,病情嚴重者再去線下醫院,明顯提高醫療效率;
3.可避免交叉感染。此次新冠疫情導致醫院病患眾多,人流量巨大,線上醫療可以避免患者交叉感染;
4.可減少患者恐慌。盡管網上信息資源豐富,但患者自己辨別信息的能力較差,線上診療以醫院和醫生的身份對患者進行防控知識普及,可以有效消除群眾恐慌情緒。
對于在線問診平臺,一月份各平臺的訪問及問診數量增加(截止2月3日統計結果,2020年1月支付寶、春雨醫生、微醫在線問診服務超過400萬,較2019上半年月均活躍量65.6萬人增加約5倍,其中大部分訪問量來自湖北地區)。再加上2019年6月國家明確規定互聯網醫療可以納入醫保支付,中長期看,在線問診平臺發展邏輯不會改變。
綜合來看,雖然此次疫情對醫療服務機構的線下業務造成一定沖擊,但我們認為線上醫療等互聯網醫療產業或將迎來爆發。2003年的非典促成了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崛起,2020年的新冠肺炎也必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近年來擴張迅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我國醫療健康的在線咨詢數量從2012年的29.8百萬次上升至2016年的148.4百萬次,年均復合增長率49.4%;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包括在線咨詢、健康管理、藥品B2C服務、在線廣告、保險合作以及患者引導)從2012年的30億增長到2016年的109億,年均復合增長率38.7%。國家層面政策也愈加清晰,帶動互聯網醫療有序發展。
(二)企業維度:短期盈利及償債能力承壓,相關板塊企業或迎新一輪投資潮
1、短期醫療健康領域企業的盈利和短期償債能力承壓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醫用物資相關企業的生產,但醫療健康領域的其他企業或將遇到營收、現金流等方面的重創,部分企業進入生產經營難的困境。隨著各地政府相繼出臺延遲復工、集中觀察等防控措施,大部分行業采取遠程辦公的方式,但由于醫療健康領域的特殊性,此行業對于大型機械設備、數據等具有強依賴性,難以在遠程辦公期間達到預期成效。此外,醫療健康行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很強時效性,產品的更新換代很快,新研制的產品難以進行后續的跟進研究并投入生產,老產品由于物流管控等原因,也難以到達消費者手中。企業前期投入的大量研發基金,難以收回,恐出現現金流問題。目前,除湖北部分地區外,新冠病毒每日的確診人數已達峰值,正處下降階段。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小微企業度過寒冬,預計經濟很快會回歸基本面和中長期趨勢上,建議關注疫情對相關企業的短暫影響。
2、醫療健康板塊或引來投資熱潮
疫情影響下,醫藥板塊持續走強,口罩、生物疫苗、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醫藥商業流通股等概念依舊火熱。在國家大力支持、港股以及科創板對生物醫藥企業降低上市門檻的大背景下,未來一兩年我國醫療健康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投資潮。
近年來,國家以及各省市相繼支持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例如,2018年,山東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醫養健康產業母基金扶持重點項目。福建省要求省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互聯網經濟子基金優先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項目。2020年1月,廣州市通過了《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真金白銀”扶持生物醫藥企業,最高支持1.5億元。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500億元,共有9個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獲批上市。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近4000億元。
綜上,疫情將讓人們轉變觀念,促使醫療健康行業更好發展。隨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剛性醫療健康將會被多層次需要,潛藏著眾多發展良機和市場高回報潛力。
(三)政策維度:國家及地方政策頻出,支持疫情相關企業擴產
自疫情發生以來,口罩、防護服等急需必需的疫情防控醫療物資出現嚴重短缺,央行、銀保監會多次下達通知,要求各單位及金融機構緊緊圍繞疫情防控需求,全力做好治療藥物、疫苗研發等衛生醫療重點領域,以及重要物資生產、運輸物流等相關企業的融資支持。同時應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專設機制、充分授權、主動對接,提供優惠利率和優質金融服務,支持企業恢復產能并擴大生產。短期內我們認為相關產業及其供應鏈企業因產量激增和政策扶持迎來利好,但中長期還應關注疫情期間的擴產和長期資產投入能否應對疫情過后的市場變化。
小結:
綜上,我們認為醫療健康產業不論是在此次疫情刺激下、在國家戰略及政策支持下、在近年來高速增長的勢頭下,還是在中國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的國情下,長期向好的邏輯不會改變。建議應加大對全國性乃至區域性醫療健康頭部企業的中長期支持,同時也應增加對新興互聯網和科技相關企業進軍醫療健康產業的關注,積極布局互聯網醫療相關產業鏈。